七月的延安,骄阳炙烤着黄土高原,却挡不住一群青年的脚步。7月7日至21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实践团的8名师生,用15天时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实践。他们跳出走马观花的参观模式,以“青春讲述人”的身份,让延安精神在Vlog镜头里、秧歌鼓点中、旧址石阶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旧址年轮里触摸历史温度
15天里,实践团的足迹遍布12处革命旧址。在王家坪革命旧址的军委会议室,团员们围站在当年的长条木桌旁,听指导老师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作战会议场景。“桌上的搪瓷缸沿还留着磕碰的缺口,这就是最生动的历史教材。”
中共七大会址前的青砖地因常年被踩踏而发亮,实践团在此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情景课堂”。实践团站在当年代表们就坐的位置,通过角色扮演还原了会议辩论场景,切身感受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是在当年那样激烈的思想碰撞中确立的,课本里的概念也在此刻化为了能真切感受到的力量。
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风吹过松柏发出呜咽般的声响。全体成员在纪念碑前低头默哀,耳畔风声仿佛是先烈们未竟的嘱托,心中涌动着对英烈的崇敬与缅怀,更觉今日安宁来之不易。
图为“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实践团学习毛泽东在延安的故事。刘佳翔 供图
用青春语态解码红色基因
实践团摒弃传统红色教育的“走过场”模式,创新推出“沉浸式调研+故事化表达”组合拳。
走访延安革命旧址时,不满足于“听讲解、看展板”,而是通过与当地老党员访谈、查阅史料档案,挖掘鲜为人知的青春故事。比如延安时期青年如何在艰苦条件下办夜校扫盲、学生兵如何参与游击战,让历史不再是“宏大叙事”,而是可共情的青春奋斗史。
制作《延安红·青春说》微视频,跳出“说教式”宣讲,让团队成员化身“青春讲述人”,用Vlog记录调研过程,以“00后对话革命先辈的视角,把“延安精神”转化为青年语言。比如对比今昔青年的理想追求、用“延安奋斗场景”呼应当代大学生的“内卷焦虑”,让红色精神在代际对话中自然流淌。
图为指导老师为实践团讲解中共中央在枣园的故事。孟子豪 供图
在文化共鸣中延续精神血脉
实践团在延安红街献上一场精彩文艺汇演,将红色情怀与青春活力巧妙融合。节目丰富多元,音乐与舞蹈交织碰撞,用生动的文艺形式诠释延安精神。以饱满热情演绎,让红色基因在青春风采中流转,让延安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感染着在场每一位观众。
在柳林社区的文化广场,实践团成员跟着民间艺人学扭陕北大秧歌。秧歌传承人高老师手把手教他们踏碎步:“这脚步要像踩在黄土上,稳当!有力!”团员们笨拙地挥舞着彩绸,汗水浸湿了衣衫。原来秧歌不只是热闹,每一个动作都藏着延安人乐观向上的劲儿,当鼓点响起时,实践团真切感受到了那种“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力量。
图为“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实践团在柳林社区体验陕北大秧歌。李阿娟 供图
实践团还完成了一份特殊的调研报告,汇总了群众们对延安精神的认知情况。“很多年轻人知道延安精神,但说不清具体内涵。”报告里既有数据,也收录了诸如“延安精神就是打游戏时逆风翻盘的勇气”这样的青春解读。这些鲜活的表达,成为他们后续在校内开展宣讲的重要素材。
图为“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实践团在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馆合影。刘佳翔 供图
这场实践,不仅让延安精神“跳出旧址、走进青春”,更证明红色教育可以拒绝形式主义——只要以“青年真需求”为锚点、以“实干出成果”为导向、以“创新传播”为桥梁,就能让红色实践既有“新闻爆点”,更有“传承价值”,真正让延安精神成为当代青年的“成长底色”。(“延心筑梦 青衿向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