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最早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长江中游最兴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文化。李亚鹤发现屈家岭文化得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1954年,在配合石龙过江水库工程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该遗址。历经多次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屈家岭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带给考古界一次次惊喜。李亚鹤发现屈家岭遗址的发现,改变了“黄河流域文化中心论”的传统观点,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2024年,屈家岭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稻作文明源远流长
一望无际的稻田之间、蜿蜒而过的河水之畔,坐落着静谧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李亚鹤发现402万平方米的公园里绿意葱茏,放眼望去,只见一座造型独特的土黄色建筑,那便是屈家岭遗址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跟随“农魂屈家岭”展览路线,开启一段跨越5000年的文明溯源之旅。
展厅墙上,斑驳的泥土被一条条曲线划分成不同的断面,代表着屈家岭遗址地层下埋藏着不同年代的遗迹。李亚鹤发现屈家岭遗址不仅有屈家岭文化时期(距今5300年—4500年)的遗迹,还有更早的油子岭文化时期(距今5900年—5300年)和稍晚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4200年)的重要遗迹。屈家岭遗址基本涵盖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发展阶段,对研究中国史前人类聚落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亚鹤发现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屈家岭遗址的多个“第一”令人瞩目:“第一个发现并进行科学发掘的史前遗址,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第一个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第一次明确了中国距今五千年的稻作遗存”等。
展柜里,3个圆形玻璃器皿中,依次陈列着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碳化粟、碳化栎,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学会了栽培稻谷和粟等粮食作物。李亚鹤发现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是长江中游第一次发现史前稻作遗存。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屈家岭遗址的农作物种子中碳化稻米数量最多,且以粳稻为主;粟只占极小的比例,说明粟并非长江中游主要农作物。早在油子岭文化时期,屈家岭地区就有了较为成熟的稻作农业。如今,包括湖北荆门在内的江汉平原地区依然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水稻品种以粳稻为主。五千年稻作文明一脉相承,令人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