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冬枣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河北农业大学理工系师生深入黄骅开展专题调研

7月5日至11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枣跃沧海”实践团队在黄骅区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冬枣产业实地调研。此次调研围绕产业根基、技术应用、链条延伸、政策支撑以及文旅融合等方面展开,旨在全方位探究黄骅冬枣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挖掘其未来潜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溯源地域文化。黄骅市博物馆是此次调研的第一站,小讲解员介绍了海盐开采技艺、盐文化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冬枣的源头,讲解了当地褐、红、蓝、白四色文化,让师生全面认知地域底蕴。深入了解盐碱地特性与盐业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明晰了冬枣适应盐碱环境的独特禀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话千年古树。实践中,团队成员前往“冬枣之源”聚馆古贡枣园。作为全国唯一植物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百年冬枣古树郁郁葱葱,团队成员在此近距离接触古树,在枣农的悉心指导下学习传统种植技艺,并对“枣树王”周边土壤进行取样分析,探寻冬枣生长的土壤奥秘。

扎根田间地头。田间地头是调研的主阵地,团队足迹遍布东仙庄、西仙庄、陈庄村等散户种植村落及孔店示范园区,通过与枣农深入交流、田间细致观察,对比了散户种植与规模化种植的差异。在孔店村,团队详细记录了“肥调一体化”等改良盐碱地的技术经验,并针对散户面临的技术难题,精心整理出“冬枣种植技术小贴士”予以推广。同时,采集的土壤样本将为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助力冬枣种植实现科学化、精细化。

聚焦产业链条。团队成员走进果美、天丰两家生态食品龙头企业,深入生产一线,从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到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全面了解冬枣清洗、分拣、加工、包装、销售的全流程。企业负责人提及的原料季节性波动、研发投入压力等行业共性问题,成为团队研究产业链优化的重要切入点,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

解码政策支撑。在黄骅市农业农村局,团队通过座谈,系统了解了当地推动冬枣产业升级的一系列举措。从“合作社+农户+企业”的组织模式,到技术培训、灾害保险等配套机制,再到《黄骅冬枣栽培技术规程》等标准化文件,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强大托底作用,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政策层面的参考。

探索文旅融合。调研中,团队成员深入大赵村红色教育基地,深度挖掘黄骅牺牲遗址与革命纪念展厅的红色记忆,构思了“红色研学+乡村体验”的文旅方案。计划设计包含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故事宣讲、冬枣采摘体验的特色路线,并考虑将红色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为黄骅冬枣品牌增值探索新的可能,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台阶。

此次实践活动,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中深化了对乡村产业的认知,将专业知识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踪黄骅冬枣产业发展,致力于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转化,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校智慧和青春力量。

(指导教师:胡珊珊 | 负责人:王景萱 | 供稿:王景萱、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