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0 日,湖南工商大学 “治水七星队” 深入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黄泥铺村,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调研。团队聚焦农村污水治理与金融支持的融合路径,通过实地走访解码生态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图为“治水七星队”与白箬铺镇黄泥铺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合影
政企联动:摸清治理资金脉络
团队首站走进黄泥铺村村委会,与村干部深入座谈,系统梳理污水治理工程的资金构成与运作机制。从初期管网铺设的财政补贴,到集中处理设施的运维资金来源,队员们详细记录项目全链条的资金流转逻辑,重点关注政策资金与村级自筹的配比结构,为分析金融工具的介入空间收集第一手资料。村干部介绍:“目前主要依赖上级拨款和村民少量付费,长期运维还需更稳定的资金渠道。”座谈中,团队特别询问了村级集体经济状况、村民支付意愿的上限以及过往寻求社会资本合作的经验与难点,初步评估了该村对创新融资模式的接受度和承载力。
治水七星队在黄泥村村委会进行访谈
入户调研:见证环境治理的经济价值
随后,团队分组开展入户问卷,村民的真实反馈成为观察治理成效的 “晴雨表”。“以前自家渗井清淤,三五年就要花上千块,现在接入管网每年仅交几十元,太省心了!” 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治理带来的直接成本下降。养殖户张大哥则算了笔增收账:“鱼塘水质好了,鱼病少了,去年多赚了几千块,这环境改善真是看得见的实惠。” 这些微观案例直观展现了污水治理对村民经济收益的正向影响。
图为“治水七星队”在白箬铺镇黄泥铺村村民家中进行访谈
专业研判:金融工具撬动生态振兴
结合财政金融专业知识,团队深入分析认为:农村污水治理的长效推进,需突破 “财政依赖” 瓶颈。可探索通过绿色信贷降低设施建设融资成本,以治理收益权质押吸引社会资本,用保险产品分担运维风险等模式。队员们表示,白箬铺镇黄泥铺村的实践印证了环境治理与经济收益的正向循环,而金融工具正是打通这一循环的关键杠杆,未来将据此提出针对性方案,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专业动能。
团队:财政金融学院治水七星队调研团
文:财政金融学院李美君 彭锦雯
图: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许心甜
审核老师:刘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