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直播赋能“百千万工程”,佛大“复苏之风”吹暖乡村文旅路

近日,佛山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复苏之风”实践团在揭阳市普宁洪阳古城开展了景点直播活动。该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将所学新媒体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探索青年群体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旅发展、传播在地文化的新路径。

图为 “复苏之风”实践团与当地工作人员合影 陈宇钧摄

深耕内容:专业协作夯实直播根基

为实现新媒体技术对乡村文旅的有效赋能,“复苏之风”实践团依托跨学院专业协作,将数字传播、文化创意等课堂知识切实应用于直播筹备之中。团队围绕“百千万工程”的文旅振兴目标,聚焦洪阳镇内德安里、城隍庙、普宁学宫等核心景点,系统推进准备工作。

为深入挖掘和呈现古城文化底蕴,团队成员积极开展前期调研:深入研读地方史志典籍,梳理各景点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如德安里的潮汕宗族文化背景、普宁学宫的历代修缮历程);进行了数轮实地踏勘,精准捕捉建筑特色与空间布局细节;并依据新媒体传播特点,为每个景点精心撰写讲解词,兼顾内容的严谨性与表达的通俗性。团队还系统学习了直播话术技巧与镜头运用规范,针对各景点空间特点设计拍摄方案,并多次调试设备。充分的预演与细致筹备,旨在提升观众体验、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展现了青年学子运用专业实践促进乡村文化传播的担当,为后续直播实现“云端引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昌阁、城隍庙直播景点 张君豪摄

双向奔赴:云端互动引燃文化共鸣

在高温酷暑中,“复苏之风”实践团按计划开展景点直播。成员们各司其职:负责设备保障的同学在德安里、城隍庙、文昌阁、普宁学宫等点位间奔波,通过多机位协同精准呈现洪阳古城的魅力;助理人员实时为主播递送资料卡片,确保讲解信息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主播则依托扎实的前期准备和现场观察,深入浅出地介绍建筑特色、历史沿革与民俗文化,将古城的魅力生动地传递给云端观众。

直播过程中的一段意外插曲尤为动人。在德安里景点,一位当地居民早已等候在现场,随后又自发前往另一直播点,并主动加入镜头。他用当地方言真诚地表达了对家乡深厚的热爱和对推广本地文化的热切期盼。当地居民的这份主动参与和情感流露,成为大学生新媒体实践激发在地文化自觉的鲜活例证。当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和热情关注乡村时,乡村内部蕴含的文化认同与传播意愿被有效激发。这场不期而遇的互动,使直播活动超越了单纯的风景展示,升华为一场触动心弦的深度文化交流。

直播现场 谢金成摄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民众进行交流 白源祥摄

续势赋能:青春智慧拓延长效价值

直播活动圆满结束后,“复苏之风”实践团迅速转入行动总结阶段。为积极响应文旅振兴号召,团队成员立即召开复盘会议:详细回看直播录像,剖析流程细节以优化未来方案;系统梳理观众互动数据,精准识别关注热点(如德安里的建筑艺术细节、城隍庙的独特民俗故事)。成员们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积极建言献策,旨在运用专业所长推动乡村美景实现“破圈”传播:探索运用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等技术,多维度生动呈现古建筑特色,增强观众沉浸感;策划系列线上互动活动,如“古城文化知识问答”、“民俗故事云征集”等,持续维系公众对景点的关注热度;制作主题短视频矩阵,深度解读各景点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提升受众认知水平。

这些源于实践并经过严谨论证的思路,既立足真实反馈,又紧密对接“百千万工程”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核心要求。团队致力于将直播引发的瞬时关注,转化为对乡村文旅持久赋能的内生动力,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以专业智慧融入区域发展大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青春能量的责任担当。

“复苏之风”实践团与工作人员交流 白源祥摄

启迪未来:青春动能激活乡村内驱力

“复苏之风”实践团的普宁之行,是青年学子融入“百千万工程”、参与文旅振兴的生动样本。当地居民主动参与直播的动人场景,不仅体现了深厚的乡土文化自觉,更印证了青年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唤醒乡村文化自信的有效性。

此次实践深刻揭示:文化传承的根基深植于民间沃土,而具备媒介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群体,正日益成为“百千万工程”中联结城乡、激发本土文化潜能的关键纽带。在工程框架下,青年以新媒体赋能乡村,实质是激活了乡村自身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城乡间的深度理解与共鸣,在为当地文旅产业引流聚势的同时,也深化了青年一代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这场直播不仅是一次信息传递,更构成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为其注入了可持续的青春动能。